CCN传媒首页
|
图片中国
|
异域风情
|
时事资料
|
图片专题
|
行走天下
|
魅力城市
|
作者专区
|
业界快讯
|
电子杂志
|
资料库
|
CCN传媒论坛
设为首页
-
加入收藏夹
ENGLISH
-
中文简体
首页
|
作品展示
|
图片专题
|
精品推荐
|
拍摄手记
|
自我介绍
|
联系方式
|
CCN论坛
图片搜索:
综合查询
图片名称
图片编号
作者姓名
关键词
本网查询
CCN综合查询
天门糖塑
天门糖塑
2007年正月初六上午十点半,73岁的吹糖艺人杨志谱在天门市竟陵镇闹市区放下他的糖人担子,取出先一天做好的糖人插在架子上,刚一坐定,就有人 围了上来。杨志谱这天的吹糖营生也就开始了。
吹糖人,又叫捏塘人,这是民间的叫法。文雅一点的称之为糖塑,而按照艺人自己的说法,则叫气憨子,以便于和水盘子(用小勺子舀糖后在石板上浇出各种图案造型的艺人)相区别..
[全文]
天门糖塑
2007年正月初六上午十点半,73岁的吹糖艺人杨志谱在天门市竟陵镇闹市区放下他的糖人担子,取出先一天做好的糖人插在架子上,刚一坐定,就有人 围了上来。杨志谱这天的吹糖营生也就开始了。
吹糖人,又叫捏塘人,这是民间的叫法。文雅一点的称之为糖塑,而按照艺人自己的说法,则叫气憨子,以便于和水盘子(用小勺子舀糖后在石板上浇出各种图案造型的艺人)相区别。
这区别就在这“气”上。
吹糖人用一根小木棍挑出一点糖来,两手拉扯几下,放一点食用石膏粉,捏成一个小气袋,然后拉出一根气管,放在口中徐徐吹来。随着两手手指不停地拉、扯、揪、捏,只见那小气袋在艺人手中不断地旋转、变化,转眼间,一件活灵活现的或人物、或动物的造型就展现在你眼前,令你惊叹不已了。
湖北天门糖塑,无论精美程度还是制作难度,可以说在全国都是很有名的。天门市小板镇杨氏家族的几代人就精于此道。不过,这世代相传的手艺到了现在,还只剩下5人能吹糖人,他们都是过了60岁的老人了。老大杨志学,今年86岁,2004年以前一直挑着几十斤重的担子走街串巷,后因白内障视力所限,04年后不再挑担外出。老二杨志谱,73岁,走南闯北见的世面最多。老三肖炳生,虽说不同姓,但与杨家是表亲,今年71岁。这三人是杨氏家族从事这门手艺的第三代人。小一辈有杨兵成,虽然算第四代人,但年岁也不小,今年74岁。还有一人是老大杨志学的儿子、今年61岁的杨林洲。杨林洲年龄最小,学吹糖人也最晚,1982年才学会。不过,他现在有两副担子,除了糖人担,还有一副剃头担,而挑剃头担的时间远远多于挑糖人担的时间。杨林洲的儿子杨继彪继承了父业的一半,也有理发的手艺,不过他不象父亲那样走街串乡,而是在条件好得多的理发店里。
几十年走南闯北,老人们的手艺已是炉火纯青。“穆桂英”、“慕容贞斩蛇”、“赵子龙救阿斗”、“清河桥比箭”等等。不算造型简单的小件,光是有情节、比较复杂的组合造型,就可以做出100多种。
吹糖人离不开一副担子。担子的一头是只木箱子,里面装一些杂物和前一天晚上做好的比较难做的糖人,也是座椅。担子的另一头,最上面的架子上有两排插孔,用来插糖人;中间是转盘,周围画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各种糖人图案,用来做游戏:只要交上一元钱,就可以转一次,转针停在什么图案上,就可以得到什么糖人;转盘下面是两个小抽屉,用来放剪刀、木梳等工具;再下面是一个大铁盒,里面装满了锯末,锯末上面就是制作糖人的原料:麦芽糖。吹糖人一代又一代地把担子传了下来,至今没有什么变化。
问起吹糖人有什么诀窍,老二杨志谱娓娓道来。糖要选用上好的麦芽糖,配上红、绿、黑食用色素,加上麦芽糖的本色,就可以调出不同的颜色来。糖保温只能用锯末点燃后的温火,所用工具一定要干净。糖扯出来后,太软太硬都不行。这个软硬度要随造型的难易程度而定,没有一个准数。再就是吹气的功夫了。吹气时要把握好力度,注意轻重缓急,配合两手的不同动作,在糖硬化之前,完成造型。这是吹糖人的关键,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讲清楚、可以学会的。这得慢慢摸索。
正是因为吹糖人这门手艺难以掌握,再加上现在谋生的手段也多了许多,所以杨家后人宁可外出打工,也没有其他人再来挑这副担子了。
吹糖人气温不能太高,温度高了麦芽糖发软无法造型,所以农历9月至次年3月的气温才适应吹糖人,这也意味着吹糖人每年只有半年的时间可以上街。
2007年4月,“天门糖塑”进入“湖北省首批非物资文化遗产”公示项目名单,但愿这一起源于唐代,兴于明代的传统民俗文化能够得到有效拯救。
链接:
糖塑,俗称吹糖,从事这行手艺的人叫吹糖人,遍及全国各地,其中尤以天门最为突出。资料表明,天门糖塑兴于明代,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。
天门市群艺馆鲜鲁林介绍,旧时,糖塑应是人们作为在如婚礼、寿礼、祭祀礼仪上的一种吉祥的,带有祝福意义的供奉礼品。
糖塑以麦芽糖为原料,将糖加热,使其变软,调入红、蓝、黑等色素,根据需要可以调出数十种不同的颜色,然后借助剪刀、小梳、小篾刀等工具及竹片、弹簧、石膏粉等辅助材料,经由艺人吹、拉、搓、扯、捏、压、剪等技艺塑制成形。
天门糖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“吹”与“塑”巧妙结合,再加上小弹簧等一些部件可以让作品活动起来,使其色、形、动于一体,因而造型生动,色彩鲜丽,人物肌理变化丰富。
天门糖塑艺人把飞禽走兽,器物用具,人物故事,神话传说都能作为题材,融入自己的作品中,糖塑也因此赢得人们的喜爱。糖塑,从艺术角度审视,具有一定的价值,但其易融化变形,不易保存,实乃遗憾。
图片说明(糖人背景作净化处理):
1.秋风起,树叶飘零,又到了吹糖人的季节。杨志谱买来糖稀,准备熬糖。
2.由糖稀变为可以用作吹糖的原料,得用火熬,称之为熬糖。火要文火,还要一人手执熬板不停地搅动糖稀,两人合作得用上一天的功夫。
3-1.2001年,时年80岁的老大杨志学眼不花、手不抖,口含小糖袋,手随气动,眨眼功夫,一个惟妙惟肖的葫芦跃然手上。
3-2.2001年杨志学挑着糖人担走街串巷。
4.老二杨志谱
5-1.肖炳生吹葫芦。
5-2.邻村一户人家娶媳妇,肖炳生挑着担子来做糖人,顺便给主人吹了一个“麒麟送子”。
6-1..杨兵成做“那吒闹海”。
6-2.杨兵成的担子引来不少好奇的孩子。
7.因患白内障,2004年后杨志学不再挑担外出。老人虽然坐在正位上,但只能给已经60岁的儿子点拨几句了。
8-1.杨林洲有两副担子,除了糖人担,还有一副剃头担。
8-2.杨林洲与父亲。
9.时髦的杨继彪继承了父业的一半,也有理发的手艺,只不过他不用走街串乡,而是在条件好得多的理发店里。
10.2005年底,湖北省有关部门向国家申报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,天门糖塑有幸被推荐。12月,天们市文化馆组织几位老人集中起来做了一个星期的糖人。
11.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糖人担,至今没有变化。
12.转盘
13.保温盒里的麦芽糖。
14.糖人“关公勒马望荆州”
[返回]
天门糖塑
2007年正月初六上午十点半,73岁的吹糖艺人杨志谱在天门市竟陵镇闹市区放下他的糖人担子,取出先一天做好的糖人插在架子上,刚一坐定,就有人 围了上来。杨志谱这天的吹糖营生也就开始了。
吹糖人,又叫捏塘人,这是民间的叫法。文雅一点的称之为糖塑,而按照艺人自己的说法,则叫气憨子,以便于和水盘子(用小勺子舀糖后在石板上浇出各种图案造型的艺人)相区别..
[全文]
图片信息:
张图片 0页
至
页
至
页
网站管理/
新作者注册
友情链接:
CCN传媒(中国影像传媒)
|
一法网
|
中国搜图网
|
索有网
|
一创图书
|
联智通
|
更多链接